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以下简称环境商会)于3月1日在北京西藏大厦举行了“环保企业家媒体见面会”,主题为:“十三五”环保企业的责任与担当。北极星节能环保网获悉,会议旨在加强环保企业责任意识,积极承担环保责任,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博天环境董事长、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威立雅中国区副总裁兼CEO、环境商会常务副会长黄晓军,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研究员姜克隽,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阳生等嘉宾与数家环保媒体、企业参加了见面会。
以下为博天环境董事长、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发言全文。
环保产业现状
我国环保产业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已经在污水、大气、固废处理处置以及环境服务等重点领域,形成了涵盖环境咨询、环保设备、工程设计、设施运营维护的多元化产业格局。“十一五”以来,环保产业年均增速超过了15%,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截至2015年底,环保产业产值预计达到4.5万亿元。尽管近年“气十条”“水十条”等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引导了环保产业市场化、规模化扩容,但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仍处于发展初期,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还有较大差距。
当前,环保产业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中呈现了新形态。
1、并购整合风起云涌
借助环保需求的升级及环境资本市场火热的助力,环保行业一方面纵向整合及延伸环保产业链,培育出具有环境咨询、环保设备、工程设计及运维等综合能力的大型环境集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一方面横向联合,实现规模化发展及精细化管理。据统计,2015年国内环保行业并购案例约120起,涉及交易金额超400亿元。其中,大型环境集团并购事件最引人关注。2014年首创集团与澳大利亚Transpacific Industries Group Limited集团达成协议,以折合约50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新西兰固废公司Transpacific New Zealand (TPI NZ)100%股权,成为国内环保行业最大的海外并购案例。2015年首创集团又收购了新加坡市场份额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危险废弃物处理商,新加坡唯一的污泥处理公司——ECO Industrial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te Ltd,以新加坡为跳板打开了东南亚环保市场的窗口。北控集团表现同样令人侧目,继2016年初合并北京市政院后,又拟105亿元收购德国最大垃圾发电运营商EEW。
总体来看,行业竞争加剧,产业集中度提高,企业规模扩大,业务整合加速。环保企业并购目的一方面在于获得技术,比如雪迪龙以约1566.65万元收购英国Kore公司51%的股权,以获取质谱仪的高端技术和生产能力。具备技术集成、工程建设、设施运营及投融资能力的综合性环境集团将成为国内环境产业的中流砥柱。
2、大型国企进军环保行业
大批国企因业务转型需要,借助资本优势而竞相涌入环保行业,加速了产业格局的调整。葛洲坝集团、中国石化、中冶集团、徐工集团、中国铁建、中国建投等开始跨界战略布局环保市场。2015年1月,葛洲坝集团投资约4.73亿元,收购凯丹水务75%的股权。8月,中国石化首家节能环保工程公司在湖北成立,这是中石化唯一的节能环保工程公司、节能环保政策研究及技术支持中心。中国中车公司加大了环保板块份额实现华丽转型,业务涉及了活性炭、海水淡化设备、村镇污水处理系统等环保细分领域,并投资10亿元在江苏常熟建立了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生产及研发基地。国有企业以其雄厚资本进入环境领域,可以填补治理资金的巨大缺口,弥补财政投入不足。
3、环境产业链拉长
垃圾处理行业从末端焚烧业务延伸至前端废弃物收集及环卫运营,污水处理行业由末端减排处理向管网收集业务拓展,并逐渐衍生了海绵城市、城市管廊等新理念,治理手段从点源治理逐渐落实到面源控制的具体行动中。同时,传统环保产业集成并结合互联网技术应用,在其基础上创新出了智慧城市等新型环保产业的雏形脉络框架。环境产业链的延伸伴随着智能化、综合化及技术服务升级,成为跨界企业突破的风口。比如,环境监测+互联网的典型应用有金控数据的PM2.5服务监测云平台、联想云集团的智慧环保云—PM2.5云监测平台。再生资源+互联网的典型应用代表有桑德环境开发的易再生网,整合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担保等功能。
4、新型商业模式应用
近几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力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及PPP模式,尤其在大气、污水及垃圾污染治理设施的投融资、工程建设,以及运营维护过程中,应用了BOT、TOT、运营维护外包或设备租赁等多种PPP模式,也有采用环境绩效合同服务等方式开展综合环境服务,通过区域打包方式进行整体式设计、模块化建设及一体化运营,带动了各地环境治理设施的快速建设及社会资本的广泛介入。各地招标项目结构日益复杂,根据项目边界条件及融资情况设计了多样化的模式。比如水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包含河道整治、截污、生态、沿岸景观、污水厂、海绵城市示范工程和信息监控工程等多个项目,城市垃圾处理从生活垃圾扩展到餐厨废物项目。
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环保行业以长期稳定的现金回报成为资本追逐的投资对象。伴随资金涌入的还有技术、运营、管理、商业模式的创新和集成。当然,在环保行业跨越式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多问题。
1、价格问题
利用经济手段促进环境保护成效明显,近十年环境污染得到控制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环境成本内部化,征收污水处理费及实行脱硫脱硝除尘环保电价促进了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应注意到污水处理服务费还未覆盖污泥处理处置成本,垃圾焚烧处理费也没有弥补渗滤液及飞灰处理成本,甚至出现了低于业内成本价格的现象。比如,去年中标的温州市中心片污水处理厂初始污水处理服务费单价仅为0.727元/立方米,而据中国人民大学的调研显示,城镇污水处理厂单位治理全成本在1.01~6.97元/m3。浙江绍兴垃圾焚烧项目报价18元/吨,而业内公认比较合理的报价应在60~80元/吨之间。低价中标项目未来长期持续稳定达标运营的环境风险飙升。此外,市场定价的工业产品价格无法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按照环保达标排放要求的钢铁水泥生产企业计入环保支出后,与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在终端价格竞争中将不具有成本优势,只有通过环境税征收加强行业刚性约束。
2、支付问题
地方政府财政预算不足或财政收入有限,对于环境服务费用的支付意愿不足,缺乏契约精神。我国财政资金支出倾向于购买可量化为固定资产的设备,或是与工程建设等相关的工程招标建设服务等,而对于保障环境基础设施正常运行的环境服务年度支出存在延迟支付或不足额支付现象。比如,哈尔滨市因无力支付太平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费,将文昌污水处理厂转让给了清华同方,以抵偿政府拖欠的巨额污水处理费。此外,环境服务企业普遍需要辗转奔波于地方政府的多个部门才能取得应收帐款。更有甚者,部分公司需要专门安排人员以应对项目频繁催款业务。
3、税收问题
国家针对环保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取消或支持力度逐渐减弱。国家原先实行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三免三减半政策(即所得税前三年免征,后三年减半征收),且增值税免征,对促进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而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于2015年印发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财税[2015]78号,以下简称78号文),取消了优惠税收政策。根据新规定,污水、垃圾及污泥处理劳务需要缴纳30%的增值税,再生水产品需要缴纳50%的增值税。污水垃圾处理行业整体收益率预计下降为6%~8%,企业资金周转压力增大,财务状况和经营环境恶化,对环保行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4、融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各地陆续公布和推介的PPP项目超过4000个,总投资达到5万亿元,仅依靠企业自有资金难以为继。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存在初始投资大和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前期融资需求迫切。尽管国家各部门制定的绿色金融政策较多,但缺乏可操作性。除了国企及上市环保公司外,多数环保企业相对其它传统行业规模小,抵押担保能力不足,大多股份制银行还以收取财务顾问费、手续费等形式上浮利率,较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低成本贷款,申请信贷审批流程较长且条件严苛,难以满足长期及流动资金的贷款需求。
5、产业过热问题
单纯的资本财务型投资不利于环境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需求,大量资本进入易形成产业过热的局面。在风能、太阳能行业的前车之鉴下,需要警惕投资供给大于实际需求引起结构性的产能过剩。新兴产业应避免重蹈传统产业的覆辙,尚德、汉能等明星企业的陨落即是实例。一种表现是PPP项目虚高。去年各地政府推出了大量PPP项目,据业内人士分析,已签约的额占已有项目额的三分之一。PPP项目能否进入实质性投资建设阶段还存在更多变数,应避免空谈概念或跟风炒作。环保PPP项目也多有波折,例如,三维丝与荣成市人民政府石岛管理区城乡建设局协商解除于2015年9月29日签定的《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热电联产项目PPP项目协议》。兴蓉环境公告不再作为政府指定的参股机构参与天府新区PPP项目,退出天府新区第一污水处理厂及成都科学城生态水环境工程PPP项目。另一种表象是环保产业园区数量众多,而入驻企业有限。当前,中国环境产业已进入了专业化的战略合作时期。为适应环境产业的分工细化,基于完善及延伸产业链的长期战略投资才能真正促进环保行业的健康发展。
“十三五”期间环境市场新趋势
“十三五”期间,国家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改革部署,提出绿色发展的新定位,环保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市场化程度都会有较大提升,预期环境市场将呈现几个趋势:
1、国家经济实行“供给侧改革”,将推动环保需求更加专业化、精细化。
国家强调的“供给侧改革”内涵丰富,将降低传统工业占比,提升第三产业占比,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伴随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上的深刻变革,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将会减少高污染的增量,甚至随着改革深入,存量也会出现减少。同时,现有的高污染存量将需要更为专业化、精细化的环境服务。
2、环境执法的进一步落实,将释放更多环保治理需求。
环保部门实行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有助于减弱地方政府对于环境执法的干预。在刑事处理及经济处罚的双重压力下,将迫使违法排污及不达标企业主动落实环境污染治理责任。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型排污企业及村镇工业集聚区,它们作为单个点源污染物排放量不高,但整体面源排污量大,有较大治理需求,是一个潜在的市场空间。
3、环境管理制度变革启动环境服务市场。
环保部门关联的环评机构脱钩,带动环评监测等环境咨询服务业充分市场化。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及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建立及推行,可能促使企业自主提高污染治理的环境绩效。国家对环境执法的升级,需要建立更加精细、真实的环境大数据,环境监测的技术服务领域也将成为行业发展新热点。
4、环境服务从单一化转型为综合化。
随着环境信息公开及环保物联网监测的普及,以环境质量改善为出发点的全民环保时代到来。公众对雾霾防治、城市黑臭水体、农村污染治理等领域的环境追求,促使政府环境政策导向转变为区域面源的综合防治,对环境公共服务的质量及环境绩效要求进一步提高。
5、环保行业专业化加强
高品质环境技术的选择及应用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和不均性,经济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东部技术水平优于西部。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环境技术存在较高的门槛,电力行业的超低排放及多污染物协同脱除技术、化工行业的废水处理技术、环境监测及大数据分析等都要求较强的环境技术研发及集成应用能力,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将成长为标杆示范型的龙头企业。
6、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推动,海外业务将成为环保产业新的增长极。“一带一路”将带来中外企业大量的国际合作,形成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将伴生巨大的海外环保需求市场,中国环保企业需要将发展目光投向海外,在国际市场中打磨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升级我们的产业结构。
思考与建议
“十三五”期间,“绿色发展”是中国前进步伐的基调。随着“土十条”的颁布,环境三大战役将进入新阶段,为了促进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快速成长为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在国家层面及行业层面应推动建立新机制及新业态。
在国家层面建议:
一是环境产业应服务于环境质量改善的全局。当前国内环境恶化突出表现为雾霾、黑臭水体治理等环境问题,而针对这些细分领域的环境服务应成为环保产业的新增长点。环保产业应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升级。过去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为工业脱硫脱硝除尘,以后也应侧重能源的清洁化利用及节能控制。环境治理应考虑贴近社会公众的环境需求。过去偏重规模化治理,以后也应侧重居民生活环境的清洁空气及水环境整治。此外,开展综合环境整治。传统环保产业按照环境要素分割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大气环境治理、土壤修复等单一环境工程,新型环保产业则出现了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直接目标的综合性环境服务商,部分环保企业从单一环境服务商向综合环境服务商转变,提供区域连片整治的水、固、气协同治理服务。
二是完善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绿色税收政策方面,针对环保行业进行结构性减税,选择特定税种削减税负水平,比如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等。同时实行结构性加税,针对污染排放量大的重化工业开征环境税,发挥绿色税收的调节作用。绿色金融政策方面,推动建立绿色生态银行及绿色投资基金等专业从事绿色贷款的机构,放宽绿色信贷审核及质押担保条件。针对环保大型企业及中小型企业设立不同的低息贴息项目,在优惠条款及审批程序方面区别对待。鼓励发行中长期绿色债券,允许免除投资者的利息税或机构所得税。
三是完善PPP及第三方治理模式。PPP双方都要具有契约精神及合作精神。地方政府在授予企业特许经营权和转移责任的同时,应履行按时足额支付环境服务费用的义务。同样,企业也应恪守行业道德及遵守相关合同协议条款,保证项目达到预期环境目标。此外,金融机构应设计更加丰富的基金、保理、融资租赁、ABS等金融工具服务于PPP项目。
四是鼓励环保产业创新。发展智慧环保,环保行业应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载体,开发及拓展多种功能应用。比如多个省市环保部门建设了环保物联网监控平台,监控污染源及实时监测区域环境质量。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开发的“蔚蓝地图”手机APP可监控全国9000多个污染企业,提供全国380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河流水质信息。其次,创新交易模式,结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及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启动,核算碳排放及污染排放份额,利用市场手段反映环境资源价格。
在行业层面建议:
一是抵制恶性竞争。规范环保市场的行业秩序,避免部分企业的个别行为透支环保行业及环境技术的良好信用。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应在提供达标环境服务的同等质量条件下追求优质低价,竞价公开透明。环保企业应共同抵制部分企业的恶性低价竞争行为,重塑差异化的环保产业形态以创造共赢局面。
二是提升环境工程及产品服务质量。优化环保产业结构,推动关键技术设备的升级,提倡环境服务及产品优质优价,实现环境产品及服务的价值增值。
三是加快环保产业创新。环境企业开展技术、模式及理念的创新。围绕水务企业的“污水概念厂”及国际学界的“NEWs”概念,固废处理企业的“蓝色垃圾焚烧厂”,大气污染治理行业的“超低排放”等新理念基础上,结合移动互联网在环境监测及运营、支付方面的跨界整合应用,打造新型智慧环保产业。
“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企业在城镇污水及工业废水处理、垃圾填埋与烧发电、大气脱硫脱硝除尘等方面,已具备依靠自有技术进行工程建设与设备配套的综合能力。“十三五”期间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窗口机遇期,将释放出更大的环境市场空间,环保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市场化程度,有待行业的共同努力,在挑战中实现飞跃。正如陈吉宁部长所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发展,首先要在发展中解决好环境问题,这样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希望与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共同努力,共建美丽中国!
|